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,如何让北疆内蒙古这道风景线更加亮丽?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内蒙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、新战略、新举措。
在此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,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要牢牢守住三条底线。
守住发展底线,就是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,决不能让经济增长滑出底线。守住生态底线,就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,决不以牺牲环境、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。守住民生底线,就是坚持富民优先,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。
“三条底线”的提出,引发自治区党代表的热烈讨论。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旗委书记周金桩说,去年成立的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委员会干了件大事,叫停了两个计划在红线内搞开发的矿产项目。“如果这两个项目达产,每年可为当地创四五亿元的财政收入,对于贫困地区来说,数目不小啊。但是,这种事坚决不能再干了!”
加快全方位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,实现经济实力新跨越
今年10月以来,自治区主要领导带队上北京做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,下广州谈项目合作,到香港招商引资……一系列务实的举动,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,激发了创业热情。
横跨“三北”、外接俄蒙的内蒙古,开放条件卓越。近年来,内蒙古致力于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”,主动融入和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,北上南下、东进西出、内外联动、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。
拥有资源但不依赖资源,内蒙古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,集中精力抓创新驱动、改革推动、开放带动、项目拉动,着力推动体制机制转型、产业结构转型、资本结构转型,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西部前列。
从加快培育打造新能源、新材料到大数据、云计算,从发展生物制药到全域旅游,从建立“双创”示范基地到谋划国家级开发区,一项项打造新引擎、实现新突破、建设新支撑的重大部署密集出台,一条效益更好、质量更高、结构更优、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子正在徐徐铺展。
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实现环境质量新改善
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。绿色,是内蒙古的底色和标牌,也是内蒙古的潜力和价值。
近年来,内蒙古推出了加快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,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、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三项重大改革,在赤峰市、包头市、鄂尔多斯市、巴彦淖尔市和锡林郭勒盟、兴安盟进行试点,探索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、跨区域水权交易制度……一项项举措出台,一个个试点推出,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制化、制度化轨道。
阿拉善盟是我国沙漠、荒漠主要分布区,乌兰布和、巴丹吉林、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盟境内,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6%。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,阿拉善盟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、“三北”重点防护林、退耕还林等项目,草原退化、沙化现象得到遏制,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。
郭新军是阿左旗吉兰泰镇土生土长的牧民,政府实施禁牧政策后,他卖掉了300多只羊、70多峰骆驼,一门心思地种起了梭梭。他说:“保护环境,政府下了这么大的决心,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牧民,更得承担起责任,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啊。”
打赢脱贫攻坚战,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
财政收入增速回落,但内蒙古对民生投入力度却逆势而增。前三季度,民生财政支出增长10.1%,占一半公共预算支出的62.2%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%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幅,今年将分别超过3.3万元和1.1万元,未来5年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。
面对80万贫困人口,内蒙古把脱贫攻坚列为头号民生工程,深入实施精准扶贫、创新扶贫体制机制,加大对口帮扶、定点帮扶力度,因户因人施策,提高脱贫成效,今年内可实现21万人稳定脱贫,12个区贫旗县摘帽。
首府呼和浩特市向群众立下军令状:在自治区率先脱贫,铸就一座共享发展的美丽幸福城。戴了几十年贫困帽子的清水河县,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,农民只能靠天吃饭。如今,在易地搬迁、土地流转、产业带动、对口帮扶下,全县已有一半贫困人口脱贫。前不久,一间房村村民齐元宝住进了互助幸福院,“我都80岁了,从来没有想过可以住上新房子,喝上自来水,咱赶上了好政策!”
在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,内蒙古还注意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,创新机制推动草原文化繁荣发展,守护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。